当前位置 :
汉武帝——刘秀的故事
 更新时间:2024-04-18 18:09:48

  查字典故事会为广大读者进行筛选一些精美的名人故事,了解一下别人不知道的名人背后的辛酸故事:汉武帝——刘秀的故事

汉武帝——刘秀的故事

  刘秀(汉光武帝)篇

  ——兼议“宽容”

  中国历史上的汉王朝中间经历王莽新政而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。东汉虽说来是汉代的中兴,实际上与西汉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世袭关系。政权通过全新的夺取和打造,虽没有易姓实际上已经换代。而它的始作俑者是颇负盛名的汉光武帝刘秀。

  刘秀这个人物很耐人琢磨。虽说是皇族的后裔,可打小历经磨难,9岁时死了爹,是叔父把他拉扯大。在小伙伴当中并没有显出多少出众的地方,倒是看上去挺“蔫”,爱读书,20岁时到长安入太学,据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学历最高的。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南阳(今湖北枣阳),曾经一度进过大狱,出狱后仍回老家种地,闲下来就读读书。

  刘秀是老刘家的后裔,祖籍自然应是江苏沛县。但汉朝经过几百年的分封,刘姓已经遍于全国了,他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后代,老爹叫刘钦,他生于济阳县,在今河南兰考东北。无论祖籍和出生地都跟河北没搭上界,但他集聚革命力量、武装夺取政权却是在河北一带,登基加冕更是在河北的(郝)城,即现在的柏乡县。柏乡盛产牡丹,据说花繁叶茂的牡丹曾掩护刘秀躲过王莽军的追捕,有“名花救主”的故事。

  以柔克刚,后发制人

  刘秀跟大多数帝王不同,从小并不是一个领袖气质很突出的人。个性不张扬,支配欲、表现欲、进取欲都不很强。相反,倒显得挺本分,性情温和,在老家耕田种地,没事儿就在家看看书。在孩子堆儿里绝不是个挑头的,很少惹是生非,又爱学习,照现在家长的标准绝对是个听话的孩子。倒是他的哥哥刘(演)颇有点儿不安于现状,性格刚毅,有雄心大志,在朋友当中挺有威望。据说当年汉高祖刘邦打小就显出不凡的志向,刘邦的二哥刘喜挺顾家,专心家业,不胡思乱想。所以,刘演好拿自己比刘邦,拿刘秀比刘喜。可最后当上皇帝的并不是颇具胆识的哥哥,而是不事张扬的弟弟,不知是历史跟哥俩开了个玩笑,还是反映出历史的某种规律。

  不事张扬的人并不一定没想法,“蔫”主意的人并非没主意,这种人往往喜欢把心思放在肚子里,让人看不出来,自然也就没法提防。老百姓说“蔫驴踢死人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刘秀并不是没想法,当年他到长安见到一个管京城治安、监察的官叫执金武,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区司令,出门车水马龙,牛逼哄哄,弄得他挺羡慕;还一次他在河南的新野听说有家大户的闺女叫阴丽华,那叫一个漂亮,心里痒痒呼呼的,于是就说出了“仕宦当作执金武,娶妻当得阴丽华。”其实这个志向并不见其有多高,也就是当个官儿,混个农转非,娶个漂亮老婆,还没有当天子、坐天下的企图,但是务实,这可能正是刘秀能成就帝业的缘由。后来刘秀果真娶上了心仪的阴丽华,官儿自然比卫戍区司令要大得多得多了。

  性格上不占优势,血脉上也不见其有多“牛”。中国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世袭制,根据传嫡和传长的原则,把国当作自己家的皇室得以延续。当然其家族也能沾上光,一般说来皇帝的子嗣、子嗣生出的子嗣,都是皇族,血管里流的是高贵的血。皇族封爵邑地,有钱有势,又没多少事儿,于是就左一房右一房娶婆姨,子女成群。中国人口过剩,逼得现在得搞计划生育,根儿就在他们这儿。据说汉代的中山靖王,一辈子生了120多个子女。什么东西多了其珍贵的程度都会打折扣,皇族的旁支远支也没什么地位,自己也不怎么把自己当事儿。刘秀就属于这一类皇族,说高贵挺高贵,说不高贵跟一般大户人家也没多大差别。他打小种地,据说还特别喜欢务农,名字就是取于“秀穗”的意思,而且不是体验生活,是实打实地干,种的粮食还拿去卖。这要是在和平年代,继承皇位的事儿别说八杆子,就是几百杆子也打不到他的头上。

  可历史偏是要成就刘秀这个人物。王莽篡汉,新政不得人心,各地刘氏皇族纷纷揭竿而起,绿林、赤眉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。刘秀也投身其中,当然他并不是挑头的,跟随着他哥哥,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势力中周旋。公元22年,哥俩儿组织起一支以舂(冲)陵刘氏宗室子弟为骨干的“舂陵兵”,加入绿林军,与王莽的军队作战,屡屡获胜,成为绿林军中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。这期间刘秀政治及军事上的才华慢慢展露出来,但可能是出于性格及血缘方面的原因,他做事情比较低调,说白了就是不张狂、不外露,看上去不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样威严、洒脱和气势逼人,而是比较谨慎、小心和温和。这恐怕是他打小养成的习惯,也是他特有的从政风格。

  当时绿林军中有一支由平林人陈牧率众加入进来的队伍,号称“平林兵”。他们为了增强队伍的感召力,树起反新复汉的大旗,拥立军中的一位汉室后裔刘玄为皇帝。刘玄本事儿不大,被拥为皇帝的时候,吭吭巴巴连个囫囵话都说不出来。上台后改元更始,封了一批官儿,刘秀哥俩一个是大司徒,一个是太常偏将军,攻下宛城,作为临时国都。

  更始政权的建立引起王莽的震惊,他集结40多万人马,号称百万,命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前往镇压。二王首先与刘秀相遇,面对浩浩荡荡的莽军,将领有些慌乱,刘秀则表现得异常冷静、坚定和果敢,他说:“今莽军多,我军小。如果我们拉力抗争,尚可取胜,如果望风解散,必至玉碎,万难瓦全。”他以非凡的智谋和魄力,率领众军在昆阳一举消灭了王莽军队主力,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例,史称“昆阳大捷”。这下让人看出来了,人有没有胆儿、有多少招儿要看他遇到事儿上,平时再狂,主意再多,遇到事儿时心虚腿软,丢魂尿裤子,束手无策,那算是是白搭。刘秀胜大任于紧要关头,尽显豪强本色,取得大胜,同时也征服了部属。

  “昆阳之战”使得刘秀哥俩名声大振,王莽政权面临瓦解,可刘玄感到有些不舒服,生怕自己的皇帝位子受到威胁。这恐怕是这一类人的通病,自己没本事,就怕有本事的冒过他,于是便变着法儿的给人拆台、下绊。在别人的纵容下,刘玄杀了刘秀的哥哥刘演和一些不服他的将领。这时可看出刘秀的定力和功夫了,他没有因哥哥的遇害而勃然大怒,出兵讨伐,而是到宛城去向刘玄请罪,承担责任,见到刘演原来的部下只是简单寒暄不多说话,不谈昆阳战功,不给兄长服丧,看上去像没事儿人一样,只是在没人的时候暗自神伤。弄得刘玄真以为他没往心里去,反倒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,封他为破虏大将军,武信侯。这可真让人钦佩了,一个人敢闯敢争是勇,能忍能耐同样是勇,而且大勇,更何况面对的是弑兄之仇。战王莽,能拼死拼活往前冲;遇内讧,能平心静气忍得住,刘秀的帝王之相可见端倪了。

  王莽垮台,刘玄政权获取了长安和洛阳。这时需要一名要将去河北一带开展工作,平复战乱,扩充势力范围。刘秀有幸被选中,老天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会,避开矛盾的漩涡,拓展自己的实力。大才往往胜任于二:一是开拓创新,二是独挡一面,刘秀这下都占全了。他沿现在的京广线一路北行,考察官吏,平反冤案,废除苛政,颇有成效,受到欢迎,由魏郡(河北临漳)、真定(现河北正定)一直到蓟县(现北京,当时属广阳国)。

  可历史总爱开玩笑。这时候赵国邯郸冒出来个王郎,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,被地方势力拥戴成皇帝,都城邯郸。这假冒伪劣看来自古以来就有。王郎当上皇帝,河北一带的各种势力纷纷响应,刘秀那些努力都算泡汤了,而且生命也受到了威胁。刘秀向南逃跑,这下算知道什么叫焦头烂额了,当时到河北的饶阳,他们冒充王郎的使者进了驿站,兵差们给他们备饭,这几个饿坏了,吃起来狼吞虎咽,人家一瞅不对,咋呼说王郎的将军来了,吓得这几个落荒而逃。逃到了信都,也就是现在的冀州,当时河北中部一带只有信都太守任光与和成(曲阳)太守邳彤拒绝归附王郎。在二人的鼎力支持下,刘秀才缓过气来,慢慢发展起力量,相继攻下中山国、新市、真定、元氏,又进攻邯郸,灭了王郎。

  见到刘秀势力大了,刘玄的本性又显露出来了,派使者到河北,封刘秀为萧王,命其返回长安。这时的刘秀可不是从前了,他看出刘玄绝不是能够坐稳江山的主儿,其入京城后横行霸道,让人觉得还不如王莽呢。自己的羽翼已经丰满,不像刘玄杀刘演那阵儿任人宰割了。政治就这么回事儿,惹不起又得依靠你时跟你装孙子,但这时你别以为他真是孙子;到不怕你又用不着你时他可就是爷了,这时他可真是爷。刘秀以“河北未平”为理由拒绝回长安,听得刘玄差点儿没背过气去,悔不当初没把这弟弟一块儿杀了,可惜晚啦!

  刘秀又打败并收编了铜马、高湖、重连等绿林军,河北一带基本平定了,他派邓禹率精兵2万向关中进发,相机行事;寇恂任河内太守,保证军需供应;自己率军到冀中、冀北,先后到元氏、北平(满城)、安次、真定、蓟县、中山(定州),肃清割据残余,巩固后方,静观局势变化。这时的洛阳已成为一座孤城,敌我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在别人的苦心“规劝”下,刘秀在郝城(柏乡)称帝,改元建武。

  广博民心,勤于治政

  刘秀称帝的时候,西有更始政权,东有赤眉军,此外,还有刘永割据豫东、皖北,隗嚣割据西北甘陕、内蒙一带,公孙述割据巴蜀、汉中,以及大大小小众多的割据势力。刘秀用了10多年的时间,先后镇压了赤眉起义军,削平了刘永、隗嚣、公孙述等各地的割据势力,于公元36年统一全国,东汉政权至此正式确立。

 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?这是刘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这事儿说来挺复杂,政治含量挺高,其实又相当简单,就是得不得人心,老百姓拥护不拥护,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。想当初刘秀到河北,就是循着这样一种思路,依照冯异“理冤结,布惠泽”和邓禹“延揽英雄,务悦民心”的建议,所过郡县,“吏民喜悦,争持牛酒迎劳”,赢得了各阶层民众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。王莽政权之所以垮台,就是因为不得人心,遭人反感,一旦有人挑头闹事儿,就会有人响应,形成反对的浪潮。实际上并不是别人打垮了王莽,而是王莽自己打败了自己。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人心者失天下,夺权是如此,掌权是同样。作为一个政治家,刘秀深谙其中的道理。

  刘秀上台后,采取了几项措施:一是改革吏治,精兵简政。自古以来,庞大的官僚机构就是困扰政权的大问题,机构庞杂,冗官冗员多,办事效率低,经费支出大,内讧不断,该管的没人管,不该管的都乱插手。可往往又很难减下来,因为要触犯许多人的利益,于是就今儿个减,明儿个增,最后又多出来个“精简办”。刘秀上台伊始下诏,“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,省减吏员,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,上大司徒、大司空二府。”于是“条奏并有四百余县,吏职省减,十置其一”。同时,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,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,裁撤郡都尉之职,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,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。这精简的力度应当说是够大的了。

  可那些打江山的功臣以及皇亲国戚该怎么办呢?这些人可不是省油的灯。历代开国帝王往往在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上处理不好,不是大开杀戒,充满了血腥;就是武夫擅权,影响朝政。刘秀则采取了赐他们以爵位田宅,高官厚禄,但摘除其军政大权的办法,既没得罪这些人,或者说很对得住这些人,又不影响政权建设。同时他针对西汉后期吏治败坏、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,任用贤能,奖励廉洁,躬行节俭,对各级官吏严格要求,赏罚从严,官场风气为之一变。《后汉书》称那时“内外匪懈,百姓宽息”。

  二是释放奴婢、刑徒。自西汉后期以来,很多农民沦为奴婢、刑徒,失去人身自由,王莽专权,这种状况更为突出,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。新莽末年,不少的奴婢、刑徒揭竿而起,组成绿林军;那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、刑徒。刘秀为了缓和社会矛盾,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,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,“天地之性人为贵,其杀奴婢,不得减罪。”并具体规定了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。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,多次宣布释放刑徒,即“见徒免为庶民”。这说起来很具有人本主义色彩了,不由得让人想起美国解放黑奴的“南北战争”。衡量一个制度或政权好坏,可能关乎许多的方面,但归根结底要看它对人,对底层人的态度,现在叫“弱势群体”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“大一统”、“中央集权”、“文化引领”、“扩充疆土”,不顾老百姓的死活,你就是再“强大”,再“政令统一”,也不能说是好的制度。从这一点说,刘秀是值得称颂的。

  三是减轻赋敛,与民休息。东汉初年,刘秀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,人口锐减的情况,减轻赋税,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。建武六年下诏书,因军队屯田,储粮状况好转,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,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。他主张偃武修文,不尚边功,“知天下疲耗,思乐息肩,自陇蜀平后,未尝复言军旅”。建武二十七年,有朝臣上书,应乘匈奴分裂、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,立“万世刻石之功”,但刘秀下诏说:“今国无善政,灾变不息,人不自保,而复欲远事边外乎!……不如息民。”实际上减轻百姓负担问题从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了。取之于民,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做的,不然的话,它无法生存。但关键是取多少,取了去干什么,是轧干老百姓的血汗,甚至连肉都割了去,还是取之有度,让老百姓有的吃、有的用;征取是用之于民,还是用于统治者挥霍和撑面子,结果是大不一样的。多少王朝的灭亡,就是因为横征暴敛,民不堪负,反是死,不反也是死,索性就聚众造反了。刘秀的做法,耐人寻味。

  四是抑制豪强势力,实行度田政策。东汉时期豪强势力增长,土地兼并日益严重。老百姓失去了土地,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,社会矛盾激化;豪强占据田亩,隐瞒不报,国家无法保证税赋;豪强势力增大,威胁皇权。刘秀于建武十五年下诏“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,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。”也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,核实户口,作为纠正垦田、人口和赋税的根据。诏下之后,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,刘秀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10余人处死。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平等的思想,潜含有共同富裕的理念。

  刘秀的治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承了老刘家的传统,无为而治、与民休息。对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于怎么去管,而是在于怎么不去管,给百姓以自由度,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避免与外界发生争端。别今儿一个政策,明儿一个运动,自己明明还吃不饱,却到外头去充横,死要面子活受罪。看上去是在“送温暖”,实际上是给老百姓添堵,费力不讨好,何必呢?这里面还有一个阶级立场的问题,刘邦是一个草根皇帝,尽管有不少人贬斥他有流氓习气、市井作风,但总还是有点平民的感情,不像许多贵族出身的皇帝那样骄奢淫逸,挥霍无度。刘秀虽身为皇族,但打小在乡间种地,接触多是些平民,就跟干部子弟下放到农村和生于深宅大院是不一样的,他秉承祖上的理念就比较容易。

  甭管制度有多好,还得靠人去干。刘秀应当说是一个兢兢业业、勤于朝政的皇帝。在统一全国之后,仍“每旦视朝,日仄乃罢,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,夜分乃寐”,《后汉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对他的评价都很高。他对自己的要求挺严,不喜欢饮酒,不喜欢听音乐,也不喜欢玩弄珠宝玉器,他吩咐身边的官员,别接受各郡、国送来的好吃的、玩的,周边国家骏马、宝剑,他都赐给骑士。西汉末年,后宫达到3000多人,除皇后外,分为婕妤、容华等14个品级,连王昭君那样的美人都无缘见“幸”。刘秀当政后,只有皇后、贵人有爵秩,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待遇。生前修陵他要求不用修那么大,低洼处只要不积水就行了,死后也不用陪葬金银珠宝。这皇帝说实在的真够难得了,历史上那些帝王,或者别说帝王,就是好歹混个官儿,也整天花天酒地,歌舞升平,宾馆酒楼,洗浴中心、夜总会,吃喝嫖赌一条龙,有多少心思去敬业呀?刘秀弄到现在,没准能立为反腐倡廉的典型。

  刘秀能做到这样,除去政治方面的原因,还因为他有文化。这里说文化并不是指学历、学识,刘秀确实读书很多,即位后还经常与群臣讲论儒家的经典;而是指深入到血液或骨髓当中由文化凝就的品位和境界,它不靠外界的制约,也不是作秀,而是自身素质的一种展现,一种流露,特别真实,也能持久。所以,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,要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,更要提高其精神上的境界和品位,这单靠读书时换不来的,更何况那些函授、夜大的也根本读不到什么书。

  谈谈“宽容”

  刘秀能赢得天下,性格帮了他不少忙,他为人宽厚,容得下人。所以,许多人都愿意跟着他干,为他卖命。他打江山时凝聚了一大批人,麾下有号称“二十八宿将”,个顶个的有才华。他对政敌和对不住自己的人,包括杀了他哥哥的更始皇帝也不那么记仇,宽之以待。中国人特别好记仇,看那些电视剧,家仇、情仇、族仇、派仇,再加上阶级仇民族恨,总也纠缠不清。刘秀的为人值得我们敬重,这是他性格上的一大亮点,也是他成就帝业很重要的因素。

  在平定河北的进程中,刘秀击破并收编铜马、高湖等绿林军。被收编的绿林军心怀忐忑,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到底如何。刘秀以诚相待,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,让那些投降的将领仍然指挥自己军队,他独自骑着马巡视各个军营,与将军和士兵聊天、开玩笑。将领们很感动,说:“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,安得不投死乎?”意思是说萧王跟我们这么掏心窝子,怎么能不玩命跟着他干呢。“推心置腹”的成语便由此而生。

  说到成语,刘秀可能是出成语最多的帝王了,“置之度外”、“有志者事竟成”、“克己奉公”、“失之东隅、收之桑榆”、“披荆斩棘”、“疾风知劲草”、“旗鼓相当”、“差强人意”、“得陇望蜀”、“北道主人”、“敝帚千斤”、“乐此不疲”等,都出于他或跟他有关。一方面说明他有文化,另一方面他也在丰富和创造着文化。

  包围洛阳,刘秀的军队对城内守军劝降。守将朱鲔当初曾参与谋划杀害刘演并反对派刘秀去河北,认为刘秀绝轻饶不了他,因此不敢出降。刘秀派岑彭去找他,告他“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恩怨,朱鲔现在投降可以保留官爵,不会杀他。我对黄河发誓,绝不食言!”朱鲔仍是将信将疑,将自己反绑,去见刘秀。刘秀为他松绑,并送他回洛阳。第二天洛阳守军城门大开,全部投降了刘秀。刘秀封朱鲔为平狄将军、扶沟(河南扶沟)侯。“用人不疑”使刘秀赢得赞誉。

  赤眉军攻进长安,赶走了刘玄。刘秀立即下诏书封刘玄为淮阳王,宣布谁杀害刘玄将犯“大逆”罪,谁将刘玄送回官府封列侯。刘玄被赤眉所杀,刘秀命邓禹为其收尸葬在霸陵。

  赤眉军占领长安后因多方受困,只得向东进发,刘秀在宜阳将其堵截。士气低落的赤眉军不战自降,刘秀下令给饥饿的降军发放食物,并对其头领樊崇说不服可以放你们回去,咱们再决雌雄。降军都表示心服口服。刘秀把樊崇等将领及家室安排在洛阳居住,分给田宅。赤眉拥立的皇帝刘盆子刘秀也给在洛阳的王府中安排了个小官。

  赤眉军撤离长安,刘秀派冯异去接管汉中。他对冯将军交待,去那里是为了征伐不服从朝命的,凡是投降的,把头领送到京城就可以了,小民百姓都放他们回家种地,拆掉他们的营垒就行了。征伐战争,不是为了攻地屠城,而是要安定秩序,召集流散的人口。我们的军人能打仗,但喜好掳掠,要注意约束他们,不要给当地留下苦难。这说实在的跟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真差不多了。

  刘秀特别能容人。作为皇族,他安排干部可不把眼光放在干部子弟身上,甭管什么出身,唯才是用。他的“二十八宿将”大都拔擢自小吏、布衣、行伍,对待臣僚“开心见诚”,不念旧恶,包括前面所说的重用有宿怨的朱鲔等。正因为如此,他有一个很强大的内阁班子,堪与刘邦的班底相比强。他将邓禹比作张良,寇恂比作萧何,贾复比作曹参,吴汉比作周勃,耿弇比作韩信。

  说了刘秀这么多优点,都快成无产阶级革命家了,总得有缺点或者弱点。刘秀倡导儒学,但又推崇鬼谶,也就是弄神弄鬼、搞封建迷信那一套。说来不太容易理解,可又有它的道理。儒学的要点之一是听天命而敬鬼神,讲点儿虚的玄的属于正常。他登帝位,说是皇族,总不太硬气,在乱世之年阴差阳错地轮到他头上,自己也觉得有点儿幸运,杜撰出点儿稀奇古怪的道道来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建武中元二年(57),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,终年63岁,在位33年。他一生“身济大业,兢兢如不及”,确实太累了。临终遗诏:“我无益百姓。丧葬要像孝文皇帝那样务从约省,刺史、俸禄两千石的官吏都不要离开城郭,也不要派员来吊唁。”一世英主,临死还惦记着国家的风尚,可贵。

  以上就是汉武帝——刘秀的故事了,看了他们的故事有没有很激动,很激励自己呢?

查询网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上一篇 : 镜片与望远镜
下一篇 : 父亲
查询网(393r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查询网 393r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3号-6